M307007B 工程电磁场
(3学分,48学时;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模块;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修课:微积分、大学物理)
本课程主要是电磁学相关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应用,它是电气学科基础课程。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时变电磁场、准静态场。另外,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
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1、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序号 |
知识单元(章节) |
知识点 |
教学要求 |
推荐 学时 |
教学 方式 |
支撑课程 目标 |
1 |
绪论 |
课程简介 |
1.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2.了解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区别; 3.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
1 |
讲授 |
1 |
场论基础 |
1.掌握梯度、散度、旋度的数学概念和物理意义; 2.掌握高斯定理和斯托克斯定理; 3.掌握亥姆霍兹定理。 |
3 |
讲授 |
1 |
2 |
静电场 |
静电场的散度、静电场的旋度以及电位的引入 |
1.掌握静电场的散度和旋度; 2.掌握第一矢量恒等式; 3.掌握根据第一矢量恒等式引入电位。 |
2 |
讲授 |
1 |
静电场基本方程的微分形式和边界条件、静电场的边值问题 |
1.掌握静电场边界条件的推导; 2.掌握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描述和建立。 |
2 |
讲授 |
1 |
唯一性定理、泊松方程及其求解 |
1.了解唯一性定理; 2.掌握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方程及建立; 3.掌握静电场边值问题的直接积分求解方法。 |
2 |
讲授 |
1、2 |
静电场的镜像法 |
1.掌握静电场边值问题的镜像法; 2.了解静电场边值问题的电轴法; |
2 |
讲授 |
2 |
电容、部分电容 |
1.掌握电容和部分电容的定义; 2.掌握电容和部分电容的求解方法。 |
2 |
讲授 |
2 |
静电能量和力 |
1.掌握静电能量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掌握静电力的定义和虚位移法。 |
2 |
讲授 |
2 |
3 |
恒定电场 |
恒定电场基本方程的微分形式和边界条件、恒定电场的边值问题 |
1.掌握恒定电场边界条件的推导; 2.掌握恒定电场边值问题的描述和建立。 |
2 |
讲授 |
1 |
静电比拟 |
1.掌握恒定电场边值问题的静电比拟法。 |
2 |
讲授 |
1 |
部分电导和接地电阻 |
1.掌握电导和部分电导的定义; 2.掌握电导和部分电导的求解方法。 3.掌握接地电阻、跨步电压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
2 |
讲授 |
2 |
4 |
恒定磁场 |
恒定磁场基本方程的微分形式和边界条件 |
1.掌握恒定磁场边界条件的推导; |
2 |
讲授 |
1 |
恒定磁场的边值问题 |
1.掌握恒定磁场边值问题的描述和建立; |
2 |
讲授 |
1 |
恒定磁场的镜像法 |
1.掌握恒定磁场边值问题的镜像法; |
2 |
讲授 |
1 |
电感 |
1.掌握电感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电感的求解方法; |
2 |
讲授 |
2 |
磁场能量和力 |
1.掌握磁场能量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掌握磁场力的定义和虚位移法。 |
2 |
讲授 |
2 |
磁路 |
1.掌握磁路的定义和建立; 2.掌握磁路的求解。 |
2 |
讲授 |
2 |
5 |
时变电磁场 |
全电流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微分形式 |
1.掌握位移电流的定义及和传导电流的区别; 2.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和物理意义。 |
2 |
讲授 |
1 |
坡印亭定理 |
1.掌握坡印亭矢量的定义; 2.掌握坡印亭定理。 |
2 |
讲授 |
1 |
正弦电磁场、电磁辐射 |
1.掌握正弦电磁场表示方法; 2.了解电磁辐射和近远场的概念。 |
2 |
讲授 |
1 |
6 |
准静态场 |
准静态场概念 |
1.掌握准静态场的概念; |
2 |
讲授 |
2 |
集肤效应、涡流、电磁屏蔽 |
1.掌握集肤效应的概念和趋肤深度的求解; 2.了解涡流、电磁屏蔽、交流阻抗的概念。 |
2 |
讲授 |
2 |
注:“了解”是指学生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理、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与综合。
2、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
序号 |
知识单元 |
知识点 |
教学 要求 |
推荐 学时 |
教学方式 |
支撑课程 目标 |
1 |
静电二维场的模拟测绘 |
静电二维场的模拟测绘 |
掌握 |
2 |
现场教学 |
3 |
2 |
仿真实验 |
电磁场数值计算软件应用 |
了解 |
2 |
计算机仿真 |
3 |
注:推荐的课内学时主要用于实验考核及答疑,不包含实验准备时间和实验报告撰写时间。建议选课学生按1:3的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比例完成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