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历史沿袭
    现任领导
    管理机构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文件下载
  • 本科生教育 +
    信息公告
    日常运转
    招生
    培养
    建设与成果
    教学实验中心
    创新创业
    问题反馈
    常用下载
    教学实验室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公告
    学位点设置
    导师介绍
    研究生培养
    建设与成果
    管理制度
    常用下载
    问题反馈
  • 师资队伍 +
    教师名录
    博导介绍
    硕导介绍
  • 科研与平台 +
    科研动态
    科研平台
    业务流程
    科技期刊及学术会议
    常用下载
  • 学生工作 +
    信息公告
    学工动态
    学生党建
    共青团工作
    学术报告
    榜样风采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本科生就业
    研究生就业
  • 党建园地 +
    机构设置
    支部风采
    理论风采
    党建制度
    资料下载
  • 院友园地 +
    电气院友会
    院友名录
    院友风采
    基金捐赠
    联系我们
  • 新能源国际学院 +
    学院介绍
    学院动态
    外籍师资
  •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
    出国项目
    校企合作
    因公出国境
    资料下载
旧版主页 交大主页 English 会议室预约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袭
    现任领导
    管理机构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文件下载
  • 本科生教育
    信息公告
    日常运转
    招生
    报考指南
    专业介绍
    培养
    培养方案
    课程大纲
    课程简介
    建设与成果
    专业建设
    教学平台
    优质课程
    精品教材
    成果奖励
    团队名师
    教学实验中心
    创新创业
    问题反馈
    常用下载
    教师下载
    学生下载
    教学实验室管理
  • 研究生教育
    公告
    学位点设置
    导师介绍
    硕导介绍
    博导介绍
    研究生培养
    培养方案
    培养工作
    学位管理
    建设与成果
    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优质课程
    成果奖励
    管理制度
    学校文件
    学院文件
    常用下载
    教师下载
    学生下载
    问题反馈
  • 师资队伍
    教师名录
    博导介绍
    硕导介绍
  • 科研与平台
    科研动态
    科研平台
    业务流程
    科技期刊及学术会议
    常用下载
  • 学生工作
    信息公告
    学工动态
    学生党建
    共青团工作
    学术报告
    榜样风采
  •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博士招生
    硕士招生
    本科生就业
    研究生就业
  • 党建园地
    机构设置
    支部风采
    理论风采
    党建制度
    资料下载
  • 院友园地
    电气院友会
    院友名录
    院友风采
    基金捐赠
    联系我们
  • 新能源国际学院
    学院介绍
    学院动态
    外籍师资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出国项目
    校企合作
    因公出国境
    资料下载

本科生教育

  • 信息公告
  • 日常运转
  • 招生×
    报考指南
    专业介绍
  • 培养+
    培养方案
    课程大纲
    课程简介
  • 建设与成果+
    专业建设
    教学平台
    优质课程
    精品教材
    成果奖励
    团队名师
  • 教学实验中心
  • 创新创业
  • 问题反馈
  • 常用下载+
    教师下载
    学生下载
  • 教学实验室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招生 >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发文时间:2020-11-17 撰稿人:


学院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学院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支撑学校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发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 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学科优势,突出轨道交通和新能源特色,以“宽口径、厚基础、 重实践、求创新”为培 养理念,秉承“知行”校训,面向轨道交通与电力能源领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养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突出优势和特色

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12年“高等电气工程甲班”至今专业历史已逾百年。

一流的专业建设:201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流的教学团队:专业生师比9.49: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5%;专业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率100%;核心课程高级职称教师课堂占比94.6%。

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多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拥有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拥有高铁牵引供电和智能配电网2个专业特色综合实验室。

全新的培养模式:专业本科生实行全员项目导师制,每位本科生配备专属导师,以项目为载体负责学生全方位指导;获批外专局“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培养新能源国际化人才。

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拥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雄厚的科研实力:师生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院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学校首位。科研成果丰硕,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和成果转化位居前列。

丰硕的教学成果:近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教材2本,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


师资力量

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兼)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IEEE fellow 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

教育部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铁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2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

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交通与能源学部委员1人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1人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人

名师

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

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以上7人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

荣誉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

师资结构

专任教师113人

教授37人,副教授62人,讲师14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96人


学科及实验室建设

学院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二级学科及特色方向,设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

学科结构


画布 21

专业实验室




国际交流

学院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希腊、丹麦、日本、比利时、捷克、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国际合作实验室,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能源系统创新中心签订有全方位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多所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等、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此外,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签订了短期游学计划。

2019年,学院与维多利亚惠灵顿大学签署双博士学位协议,签署本科3+1+1联合培养协议;与悉尼大学续签了本科2+2联合培养协议;与卡迪夫大学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与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技术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和双方师生互派合作协议。

全员项目导师制

学院以导师指导实践训练项目为载体,实行本科生全员项目导师制。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项目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全程指导,包括选课、课程学习、学业以及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等。导师的核心任务是以指导实践训练项目为载体,给予学生深入的理论及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招生专业: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历经百年,为国家在轨道交通及电力能源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专业在2005年设立了轨道牵引电气化特色专业方向,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分别于2012、2016年2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控制等基础课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电机与电气传动、新能源及其应用、电气信息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化等方面的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着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获得良好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跟踪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领域胜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在轨道交通及电力领域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

☆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

☆升学就业

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力相关行业(包含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和其它电力相关企业)、电气制造行业、轨道交通行业(包含铁路、城轨、机车制造等),以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等。近几年就业率98%以上,深造率45%左右。

☆专家谈专业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交通电气化、新能源、智能电网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能生产、变换、传输、分配的各个方向,上述方向均已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并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柱产业。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可在高校、科研院所、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电气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管理和经贸等工作。我院学生就业目前主要面向两个方向:轨道交通和电力领域。


专家简介:和敬涵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专家,近五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编著/ 教材3部,科普书籍1部;参与3项IEEE国际标准制定,指导已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38人。曾获IEEE标准主席奖,詹天佑科技专项奖,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3项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

☆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是电气工程学科结合北京交通大学行业特色高校背景,面向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的特色专业方向,本专业2012年首批获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专业知识的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电气工程学科与轨道交通学科共同涵盖的电力牵引和牵引供电两个特色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

本特色专业方向主要面向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

☆升学就业

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铁路及轨道交通行业(包含城轨、机车制造等),可从事机车、供电、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近几年就业率95%以上,深造率41%以上。

☆专家谈专业

轨道牵引电气化专业方向服务于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电力牵引系统中的电能传输、分配、变换、控制和使用涉及的各种科学与技术问题,既包含电气工程学科的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特色;既承载了相对悠久的科技发展历史,又富有生命活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现代城轨交通的快速发展,在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管理、装备制造和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电力牵引供电和传动领域的高级人才十分短缺。我校轨道牵引电气化专业方向办学历史长、学术积淀厚、行业认可度高,为有志于从事现代轨道交通电力牵引科技创新的青年才俊提供了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展示风采的良好舞台。


专家简介:吴命利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领域专家,曾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多项技术成果在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得到应用。


招生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

☆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新能源国际班)2015年获批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以学院设立的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以新能源发展为导向,通过全英语教学环境、综合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并重、中西文化交融等方式,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

☆突出特色

普通学费享国际标准: 国内普通高校标准学费,一流的国际化教育。

国际化标准培养方案:以国际顶尖大学为范本建立培养方案和多学科交叉教学体系,70%以上课程全英文授课。

有一批国际一流师资: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教授授课。

全员导师制培养精英:按照1:3比例为本科生配置学业导师,因材施教。

与知名企业共建培养:校企共建,学生有机会进入国际一流企业开展2个月左右的实践实习,配备企业导师。

6个月左右国外研修:学生有机会被选派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6个月左右的研修。

国际化就业渠道平台:学生具有多渠道出国深造及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的机会和能力


☆培养目标

学院紧密结合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突出电力电子、电力系统自动化、新能源发电等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国际标准、孕育精英、校企共建”为特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新能源人才。

☆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

☆升学就业

学院培养的绝大部分毕业生将会出国深造,或到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从事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工作。该方向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

☆专家谈专业

The 21st Century se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that suppor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in business, healthcare,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big data,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The use of energy and the related enabling technologies are crucial to the successful deployment of all kinds of technologies that will make thedevelopment sustainable and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ay we l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Hanergy College of New Energy is a timely initiative of th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to address the great demand for future professionals who are 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ucial energy systems that are sustainable, efficient, intellig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 particular, the new cohor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New Energy International cohort) will offer great opportunities to students who choose to engage themselves in this challenging career and are determined to make an impa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for China.

专家简介:Michael Tse教授,IEEE Fellow,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他于2005-2012年担任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并在2013-2015年担任校董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电子和非线性系统。出版专著10本,获多项包括IEEE期刊在内的最佳论文奖,并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两度获金牌。2005-2010年间,被委任为IEEE杰出讲座系列的讲者。现任或曾任IEEE CAS II期刊、IEEE CAS杂志等的总主编。获委任于包括IEEE Fellow遴选委员和IEEE主要奖遴选委员。于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等多所大学任名誉教授。现担任香港研究资助基金,创新科技基金和优质教育基金委员。




常用资源

  • 电机工程学报
  • 国家电力人才网
  • 电力牵引教育部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电气工程楼 邮政编码:100044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BJTUICP备14092405